• 大隅半島 傳統祭典-0

大隅半島 傳統祭典

志布志灣岸祭典百科全書

高山 四十九所神社的流鏑馬(武士騎馬射箭賽)* 無形民俗文化資產

10月第3星期日


大隅半島的代表傳統祭典之一武士騎馬射箭賽「流鏑馬」,騎坐在疾速奔馳的馬背上瞄準射擊;是日本傳統騎馬技術、修練、儀式的統稱。現在的肝付町高山四十九所神社的流鏑馬(肝属郡肝付町新富四十九所神社)及末吉町住吉神社的流鏑馬(曽於市末吉町二之方住吉)還有保存這項傳統儀式。
身穿獵服、帽子戴著綾藺笠授承射箭儀式也就是以戰神降臨的武士騎上神馬疾速奔走在馬場上。
約有330公尺距離的馬跑場必要經3次奔走合計射出9支箭。
高聲嘶喊拉著弓箭隨身奔馳,弓箭中標聲及奔馳的馬蹄聲共鳴之間,在神社觀看的觀眾們高聲歡聲迴響全場。
一般全國流鏑馬射箭手多以成人射手較多,但是肝付町射手都是以中學生們擔任,每年輪流換人舉行。
流鏑馬起於鎌倉時代,原是以國家安泰、五穀豐收、病疫驅邪的祈願占術。而今也是以同樣祈願之心舉行這項傳統習俗。
流鏑馬在日本起的源於白河天皇御代,永長元年(1096年)就執行的紀錄。在鎌倉初期的“保元平治物語”中也登場過。
四十九所神社創建人“伴兼行”之孫‘伴兼貞’,在長元9年(1036年)以肝属郡的弁済使身分地位,在高山開啟了流鏑馬儀式時雖只有百年歷史,但流鏑馬的歷史共有900年之長。
流鏑馬舉行日期,過去在每年10月19日四十九神社舉行的大祭日,現在是在每月10月第三星期日舉行。

曽於市末吉町 末吉住吉神社 流鏑馬 * 無形民俗文化資產

11月23日 日本感謝勞動節


除了住吉神有流鏑馬以外,鹿兒島縣共內有三所(其他的肝付町高山的四十九所神社、日置市吹上町的大汝牟遅神社),在三國名勝圖會上曾經記載,早於江戶時代末期已經舉行此祭典,但不很明確是何時開始。原本都在11月19日舉行,後來固定在每年11月23日的日本勞動節舉行。

此儀式主要是祈求保佑國家安泰,五穀豐收。依傳統民俗的說法是以中箭數次越多隔年必會豐收的占術。這項儀式早在1981年正式成為縣指定無型民俗文資產。
在當天下午1點開始舉行祈求儀式,正式儀式從2點開始。在2百多公尺距離的參道設置3個標,射手穿著的服飾是鎌倉時代傳統卷狩的勇姿騎著馬,從“鳥居奔向神社,邊跑邊射擊的勇敢強壯姿態值得一看。在神社境地也有奉納武道大會及蒟蒻、甜釀酒的招待。

曽於市岩川町 岩川八幡神社 弥五郎咚祭(咚:鹿兒島方言‘先生’的意思) * 無形民俗文化資產

11月3日


每年新曆的11月3日午前2點開始舉行“弥五郎祭典”,從打大鼓邊繞周邊各神社的神祭典後,在午前3點開始拼裝“弥五郎咚”組合支架。大型人形主體的竹籠架使用有25反(1反:991.74平方公尺)主體穿著以梅染木棉單衣,就在午前5點開始大鼓振響中,舉起弥五郎咚的人形架在四車輪台車上,高度就有4.85公尺。午後1點進行海岸遊行,小孩們拉著“弥五郎咚”人形車遊行街道。中途休息在大隅中央公民館舉辦神儀式及在岩川小學的校園中也集聚1000人有柔道、劍道、弓箭道、相撲等武道大會的俸納儀式。馬場周圍街道兩側還有熱鬧駐店,而且神社境內還免費提供甜酒及蒟蒻。
弥五郎咚傳說中是“武內宿弥”的化身或者是隼人族的首領。在1988年被指定爲無形民俗文化資產。弥五郎祭典活動儀式在九州南部僅有三個地方舉行。
依照「三國名勝圖會」記載上寫著有宮崎縣北諸縣郡山之口町是長男,鹿兒島是次子,宮崎縣日南市飫肥是三男。

串間市都井岬 都井岬的火祭典

8月第4星期五・星期六


在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五、星期六會在都井岬舉行火祭典活動,也是串間市最大的活動。盛大焰火燃燒在夜空中迫力十足。
自古以來就早以被熟悉的「十五夜柱祭」而且大受歡迎的儀式。這個由來是古代人們苦惱不已被巨蛇侵害。居然是被一位少‘衛德坊‘以火滅擊巨蛇的傳說而重現的儀式。
高有30公尺的柱松當為巨蛇,最高端處將稻草當巨蛇的嘴的比喻。大喊「ton tokoto te eito kubou~(終於戰勝的衛德坊之意)」再邊將火把丟入。
在黑暗裡丟人火把,火把放射出的光芒四射擊中柱松,高潮氣氛更是讓祭典熱鬧。火焰擊退巨蛇,傳說中擊退時噴出血火。這兩天參觀活動的訪客們是興奮又滿足。尤其在九州南部宮崎、熊本保留了許多民俗舞蹈,而且依地區都有不同服裝及舞蹈表現。
也有傳說是當時豐臣秀吉在朝鮮征伐時的舞蹈,讓敵人看了分心戰術的說法也有說是祭祖儀式的傳統藝能的說法。
現在都井岬是由都井中學的學生們擔任傳承「都井臼太鼓踊」舞蹈。每年在‘都井岬火祭典’展開非常盛大的儀式。

曽於市末吉町深川 末吉町熊野神社的鬼追 * 無形民俗文化資產

1月7日


每年1月7日在曾於市末吉町的熊野神社舉行「鬼追」儀式。
鬼雖是鬼但是招福消災的善良鬼 ,這是由當年25歲犯太歲年男性當鬼。當鬼的人以無數的御幣纏身有同伴隨身,能強奪到鬼上御幣的人表示一年健康的傳說。這鬼到處奔跑嚇人跑的越活躍表示今年五穀豐收,無病無災的民俗活動儀式。
「鬼追」是每年頭時祈禱五穀豐收、天下太平的傳統儀式的「修正會」起源,據說有1250年傳統歷史。
原本是熊野神社附近公明寺舉行的儀式,因明治維新之後的廢佛毀釋制度而廢止寺廟時,就由熊野神社承接了此儀式。
「修正會」就是佛教寺院在每年1月舉行的法會,反省前年修正惡行、國家安泰、五穀豐收的祈禱。基本有7天期間,依照寺院等期間各有不同。追儺式就以鬼追式等舉行。

肝屬郡肝付町內之浦 斗呀斗呀薩(doyadoyasa) 鬼火焚

1月7日


內之浦街道的下浜在每年1月7日都會舉行鬼火焚的祭典。
為何喊「斗呀斗呀薩」意思未能解讀它,在季節俳句的主題常有的「咚咚燒」「咚咚正月」等新年時的飾品焚燒,就是驅邪災難迎接新的一年的開始。
什麼是‘斗呀斗呀薩’呢?是用推綁孟宗竹樹立的上端,日丸(日本國旗圖)扇子、5色的布、折紙等彩飾再以生肖干支代表的12條繩條,讓當月出生的兒童拿在手的儀式。
火勢延燒的火柱青竹燒裂時,「哇」兒童們大聲歡樂一場。竹柱燃燒倒下後的飾品和竹可用在避邪,切下孟宗竹也用來當存錢。
現在的儀式拿著繩條的是由‘七草祝福’的兒童們擔任,一起驅邪保平安。

鹿屋市串良町 山宮神社的春祭典 田打・鈎引・正月踊 * 無形民俗文化資產

2月的第3星期日


大隅半島有志布志田之浦、志布志市安楽、鹿屋市串良3所的「山宮神社」、各神社祈求五穀豊收都會舉行春祭典。
串良町的堂園地區的山宮神社春祭典,約在400年前就開始舉行稻米豐收儀式,以前是在舊曆過年時舉行。
正月踊的舞蹈是由町內會的會員六人1組、由2組到3組拿三尺棒及六尺棒互打邊舞蹈。
肝屬川周邊有許多的部落,拿棒舞蹈的傳統舞蹈也很多,連服裝也有不同的特色。各個部落的舞蹈服裝比較看看也是有趣。

肝屬郡肝付町本町 本町的八月踊(舞蹈) * 無形民俗文化資產

 

隔年9月第4個星期六


「八月踊」起源有許多說法,有開農田、水路竣工、豐年祭典、慰靈祭、安泰祭等。據說在江戶時代寬文11年(1671年)春天,高山用水工程竣工、田高2千石開發、新溝紀念碑的開工建設時所奉納的儀式。以神事藝能來祭祀神靈、感恩祭。
當天,在部落的水神前誦經樂舞之後講師也樂舞、到了晚間就在部落的木造建築台舉行八月踊舞。
有三味線、胡琴、太鼓的哀愁音樂伴奏,歌手在木建築台唱起,會舞蹈的人先帶領跳起大家就圍著舞起,舞者幾乎是15歲以上30歲較多,最近年輕族群減少之後就以中小學生及老年長輩的參加者為主。
舞蹈服裝上,男性穿黑紋加外衣浴衣、戴“鳥追笠”的草帽穿草鞋,女性穿浴衣加黑腰帶(波見、本町的年輕女性服裝優美),中年婦人包頭巾綁著白帶。有的地方妝飾在臉的兩側垂墜金、銀箔紙。

肝屬郡東串良町 柏原大相撲

4月中旬


「柏原相撲甚句」是在舊曆9月15日舉行的相撲,就位在柏原海岸松林舉行的儀式。這儀式的起源據說是當年流行疾疫使得漁民、地方平民痛苦之下,祈禱能退散疾病、求平安無事的新開始。
當地居民趕集參加熱鬧活動,連遠方的參觀人潮擁擠到來的盛大場面。近年人口減少就在1975年停止後,但是在1989年依地方婦人們再次發起復原活動,1993年推動保存再次結合。
前頭戴‘烏帽子’身穿‘袴’和服的帶領下,喊著術語口號及囃子(笛子、大鼓、小鼓、太鼓)的樂聲中,相撲的横綱大力士穿戴著化粧廻(腰裙)太刀入場。接下來在土俵弓取儀式。人氣的力士們穿戴繡著名関取衆就以順著弧形隨著三味線、大鼓舞動,幽默風趣又豪爽會場。在最後時「借給力士的錢,鴨蛋、還錢更別談啦」場內熱鬧氣氛中退場。

志布志市志布志町安楽 山宮神社的春祭典 * 無形民俗文化資產

2月第2星期六


大隅半島上的志布志市田之浦、志布志市安楽、鹿屋市串良共有三所的「山宮神社」、各自都有各自特色的豐收祭典的風物語。
山宮神社春祭典的種田儀式「田植」是以竹串代稻來種植及到海濱祈禱活動儀式。安樂神社則是在境內地以稻田耕耘活動的「田打」、戴著牛面具耕耘的「牛使」、播種子的「種播」。拿著諸麦枝的神職,在拜殿內揮舞著「田植舞」。境地內的強壯青年們一起的人馬戰(kagihiki)。
這幾項的祭典都戴黑頭巾覆面,身穿上繡紋的和服羽織綁腳腿跳起「正月踊」。

志布志市志布志町田之浦 志布志町田之浦山宮神社的‘瘩勾祭典’(dago ) * 無形民俗文化財資產

2月第1個星期日


瘩勾祭典是縣內最快的春季活動祭典,也是祈福豐年季的農耕祭典。現在是在2月第一個星期日舉行。
奉納給神社的‘瘩勾花’是以2公尺高的竹竿上捲綁著300支以上的團子(米粉丸子)插成串型,串插著米粉做的紅白色丸子、紅蘿蔔、青椒等。也插上茶花、梅花、南天、金桔等使得‘瘩勾花’繽紛色彩。瘩勾花繽紛就如同穗稻豐收好預兆。
祭典之後就會奉納田神舞、四方鬼神舞、十二神劍舞,到祭典最終大家都會爭強‘瘩勾’丸子,據說吃了它今年會渡過平安無事一年。

肝屬郡肝付町岸良 ‘納貢西東’(nagosidon) 夏越祭典

8月中旬


平田神社的每年8月中旬在海濱奉納神舞,主祭神是大山衹命・金山彦命・猿田彦命三神明都是以神鏡祭拜,也有時在正月2日tekotendon北岳參紹時也奉納。目前是只有8月的‘納貢西東’(夏越祭)有奉納。戰前的舞神是非常盛大,從傍晚開始就在境內徹夜舉行。
岩戶舞的神舞,就是述說躲在天岩戶的天照大社的神話故事舞蹈表演。由外頭的太陽神引導下呈現夜晝的開始。觀眾、演出者都陶醉這感動的神舞中。神舞由來還未能確認,但是肝付氏的第11代兼元的御寶殿修造1407年(應永14年)時的棟札等留下幾個面具及鹿角來看的話,神舞早自古就在平田神社就已經傳承下來的儀式。

曽於郡大崎町野方 荒佐祭典 (照日神社春祭典)

3月第2星期日


每年3月第二星期日的慣例祭典「荒佐祭典」,在大崎町野方的荒佐「照日神社」的春祭典。昔日的曾於郡三大祭且付有著歷史傳統的祭典,尤其是以結良緣為眾人所知的神社外也有神舞奉納、演藝大會、劍道大會的各項舉辦,贏得從外地來觀看人數也多。
荒佐祭典的特色之一就是奉納傳統藝能神舞,傳承了傳統神舞保存會。於是67年後的2009年時復原了「浦安之舞」的春祭典。於是照日神社的神舞續其位在假宿的“都萬神社”神舞之後,也在1893年2月5日第一次在照日神社演舞過。神舞中的「小鬼神一人舞、地割舞(弓舞)」、「矢立」、「矢抜」、「四人鬼神」、「杵舞」、「田神」等等的演舞、珍貴文化儀式由「野方保存會」傳承下來。

志布志市有明町蓬原 蓬原熊野神社的神舞 * 無形民俗文化資產

11月23日


具有古老歷史的「蓬原熊野神社神舞」、自江戸時代初期至今有400年。
在1971年時的青年團們,受本神舞的西山太吉氏的指導之下,在1979年時復原而且被指定爲鹿兒島縣指定無形民俗文化資產。毎年11月23日在熊野神社演舞奉納。
42段神舞中從中介紹「四人鬼神舞」及「剣神師舞」。
四人鬼神舞是指東方・南方・西方・北方4鬼神,為爭取矛而競舞。東方是白色、南方是紅色、西方是黄色、北方是青色,自古就是由神社的舞衣舞著嚴肅舞蹈。道具則是葉扇子・棒・矛。
剣神師舞全員攜帶剣拿著鈴、在中央及側旁舞起,莊嚴又激烈的舞蹈儀式

編輯後記述

這次是以推廣位於鹿兒島縣太平洋灣岸所留存下的傳統祭典儀式。

以鹿兒島為中心的薩摩半島流傳下六月燈祭典,但是當地卻是沒有這樣的祭典。再以鹿兒島縣位於南部的奄美地方來看也流傳著八月舞儀式。

但在肝屬川流域的部落也有「棒舞」、「鎌舞」的傳承,就以鹿兒島縣的3處流鏑馬等的歷史背景來去探尋新的旅程也是很有趣。

依照服飾來看,也許一般祭典的盛裝打扮都是沒有不同吧,但是隨著與其他地域國土一比較就各有特色。大隅半島的歷史自古就有黑潮的影響因素交通銜接發達又是交易繁榮之地。推算傳統文化藝能的各個歷史痕跡就有明確時代考證的祭典樂趣。

來試試作研修祭典種類的分佈圖也是蠻有趣的。(Hori)

下載PDF檔案

Google Map載入次數超過單日上限時,可能無法正確顯示,尚請見諒

分享

其次希望瀏覽的報導

We use cookies on this site to enhance your user experience. If you continue to brows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on our site. See our cookies policy for more information.